甘肅“繡郎”穿針引線繡“敦煌”:千年刺繡技藝探傳承新徑
中新社蘭州11月13日電 題:甘肅“繡郎”穿針引線繡“敦煌”:千年刺繡技藝探傳承新徑
作者 閆姣
夜幕降臨,42歲的甘肅天水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武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劉云帆,端坐繡架前,輕捻絲線,中指配合拇指輕彈繡花針,指法嫻熟,動作輕盈,如是反復,在繡品上勾勒出了敦煌壁畫中經典圖案——水月觀音。
受祖母熏陶,劉云帆從小癡迷刺繡,也經常接觸刺繡知識。上初中時,他從往返絲綢之路做生意的親戚口中得知,飛天、駱駝、絲路風光是不少手藝人的作品題材。從那時起,他多次往返敦煌,鉆研起了千年前的敦煌刺繡,積累了不少敦煌刺繡的理念和故事。
近年來,劉云帆為多國外交官展示過隴繡非遺技藝,不少作品與富含敦煌刺繡元素的絲綢之路有關。其中,以絲路為原型的原創(chuàng)雙面繡《玉帛之路》,獲中國工藝美術界最高級別大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敦煌菩薩》被中國國家典籍博物館收藏,《敦煌遺韻》被中國臺灣大漢學院收藏。
敦煌刺繡歷經南北朝的發(fā)展,在唐代達到頂峰。在針法上,弱化了繁雜的鎖針繡,轉而運用劈針繡、平針繡和加金繡;在題材上,增加了佛像、佛經、壁畫等佛教題材。從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刺繡數量最多,技法多樣,也最精彩。
敦煌莫高窟出土最重要的刺繡作品之一,是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刺繡《涼州瑞像圖》。不同于敦煌壁畫與彩塑長盛不衰的國際知名度,敦煌刺繡近年才逐漸走進人們視野,研究者少,研究成果也較為有限。
“敦煌刺繡技法有自己的‘法度’,不似民間刺繡那般跳躍和靈活?!眲⒃品Q,敦煌刺繡中很多繡品是佛教題材,圖案、配色需沉穩(wěn)、厚重、莊嚴,而劈針繡使原本光滑的絲線變成“啞光”質地,所繡佛像端莊大氣。
地處三大高原交匯地的甘肅,兼具游牧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文化交融與碰撞也體現(xiàn)在繡品上。在劉云帆看來,相較于其他需雙手配合的復雜針法,劈針繡單手就可完成,便于游牧民族移動時靈活完成刺繡,同時,該針法所繡繡品耐磨,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符合當時人們繡佛像的條件。
系統(tǒng)性挖掘整理古代敦煌刺繡,是劉云帆這兩年最緊要的工作之一。他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這項工作目前已進入新階段,涵蓋敦煌刺繡技法、配色、紋樣、內涵等內容的專題,不久后將以博物館展覽或出版物的形式面世。
“敦煌刺繡中獨特的針法和圖案,是古代敦煌婦女獨有的智慧結晶,能反映出文化的獨特性?!眲⒃品硎荆C品可以反映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地理條件、民俗風情、內心愿望,對研究古時的敦煌、豐富敦煌文化結構層次,以及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有重要意義。
連日來,“敦煌壁畫版校服”在坊間大火,這令劉云帆備受鼓舞,希望加快用現(xiàn)代化單品“復活”敦煌刺繡的進程。
他表示,將提取敦煌刺繡中的圖案和針法,融合敦煌壁畫、絲路風光,以及重要石窟景點等于刺繡作品中,拓展古代刺繡的豐富度,并將其廣泛運用到當今生活裝飾品中,以期讓古老敦煌刺繡走進更多年輕人的世界,讓這項技藝得到活態(tài)傳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