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性午夜小视频_国产97最新在线视频_亚洲精品免费Ww久久_日韩三级在线成人网站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青銅王國”又現四川

發(fā)布時間:2022-06-20 09: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晨

  6月18日,首屆鹽源青銅文化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召開。據研討會透露,鹽源老龍頭遺址再次清理出商代晚期至西漢初年的墓葬1100余座,出土各類遺物5000余件(套),向世人展示出四川繼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之后的又一處獨特“青銅王國”。

  地處四川西南大山深處的鹽源盆地,是青藏高原東部南北文化交流和人群遷徙通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也是民族學上藏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位置,使得該地區(qū)的古代文化呈現出多元性與復合性的特征。

  1987年以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以及鹽源縣文物管理所對老龍頭遺址先后進行了四次搶救性發(fā)掘工作。其中,第四次發(fā)掘開始于2020年4月,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揭開了川西南這座“青銅王國”的神秘面紗。

  從商代延續(xù)至西漢,可作川西南青銅時代的標尺

  老龍頭墓地的埋葬方式,除甕棺外,均為豎穴土坑墓,東西朝向,頭向以向西為主;人骨保存相對較好,葬法以一次葬為主,少量二次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常見,少量屈肢葬、截肢葬;大中型墓葬有棺槨、小型墓葬僅見棺,亦有部分墓葬未見棺痕;絕大部分有隨葬品,多寡不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鹽源老龍頭遺址考古發(fā)掘現場負責人田劍波說,根據出土器物并結合現有測年數據,老龍頭遺址的墓葬可初步分為三期。

  第一期為商至西周時期,主體為西周時期。墓葬形制包括了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及甕棺墓,土坑豎穴墓多不見木質葬具,隨葬器物中銅器極為少見,僅見少量箭鏃等。出土陶器以乳釘甕、簋式豆、帶流壺、高領罐及小雙耳圈足罐為主,出土器物類型比較單一。另外還常見刀、箭鏃、砭針等石器。

  第二期為春秋時期。墓葬以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為主,大多有木質葬具。隨葬器物以銅器、陶器和石器為主。銅器以劍和戈為主,尤以帶銎劍最具特征。陶器以小雙耳罐、高領罐為主,出現了器耳自口部縱貫至腹中部的大雙耳罐,另出少量帶流壺等。

  第三期為戰(zhàn)國至西漢早期。墓葬包括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及帶蓋頂石的寬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葬規(guī)模呈現出較明顯的分化,均有木質葬具,少數大型墓葬有槨。隨葬器物以銅器、陶器、石器、玻璃器、金器等為主,種類非常豐富。墓葬規(guī)模和隨葬品的多寡差異較大,體現出明顯的階層分化。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老龍頭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周志清表示,老龍頭遺址的發(fā)掘,不僅完善了對遺址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特征、葬俗等文化內涵的認識,厘清了遺址的布局及形成過程,而且還初步構建起鹽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漢時期的年代和文化發(fā)展框架,為川西南乃至滇西地區(qū)青銅文化發(fā)展的時空框架和文化譜系等研究提供標尺和參照系。

   發(fā)現青銅鑄匠墓,揭示獨特銅器的鑄造之謎

  此次發(fā)掘出土的5000余件(套)文物中,有陶器近2000件,銅器1700余件,極具區(qū)域特色。其中三輪青銅馬車,是中國境內發(fā)現最早的三輪馬車實物模型之一;而造型各異、種類繁多的青銅枝形器,更凸顯鹽源青銅文化的信仰崇拜。

  M13墓是本次發(fā)掘的墓葬中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墓葬之一。該墓葬中出土各類器物41件,大多置于棺蓋板上,其中有一套青銅紡織工具包括工形器、打緯刀、卷經軸、卷布軸、分經棍以及護腰等。

  M57墓出土了一組獨具特色的銅器,包括銅勺、銅案、銅立人和銅馬車,出土時它們自上而下依次放置,銅勺置于銅案上,銅案置于銅馬車之上,立人居于馬車車輿之中。該墓出土的銅人像,呈站立狀,頭戴圓頂帽包住雙耳,頸部戴一寬帶形項飾,雙手于胯前持一雙耳罐,上半身裸露,下半身著半裙,腳踩尖頭鞋。所執(zhí)雙耳罐,正是老龍頭墓地的典型陶器。

  此次發(fā)掘還發(fā)現了一批新的動物形象,如豬、鹿、爬行動物等。這是鹽源青銅文化區(qū)別于周邊青銅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老龍頭族群獨特的喪葬習俗和信仰崇拜。

  研討會的一個焦點,就是研討這些獨特青銅器的鑄造地點。春秋時期的M174墓給出重要線索——墓中出土可能用于煉銅的陶澆包和陶鼓風管以及10組石范,石范的種類包括鈴、刀、鉞等,均為老龍頭遺址出土的典型青銅器,這說明老龍頭遺址的部分青銅器就是在本地鑄造的,而該墓的主人可能就是一位青銅鑄匠。該墓的石范常見一范多器,顯示出較為成熟的鑄造技術。

  除鑄匠墓外,墓地還出土了多座疑似朱砂工匠墓。這類墓葬一般隨葬研磨朱砂的工具,其主人可能為研磨朱砂的匠人。墓地中有部分墓葬底部鋪有朱砂,反映該人群尚紅之風。

   展現西南各民族交融歷史,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鑄匠墓在老龍頭墓地發(fā)現有多座,此前在川西南地區(qū)還非常少見,同類鑄匠墓在歐亞草原、中國西北、西南及東南亞地區(qū)都有發(fā)現。田劍波說,此類墓葬的發(fā)現充分體現出鹽源盆地在歐亞大陸東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老龍頭遺址發(fā)現大量與馬相關的遺存,主要包括殉馬和馬具,另有馬車、銅馬。其中展現出的尚馬之風,也引起與會專家的強烈關注——隨葬殉馬和馬具的習俗多見于中國北方和歐亞草原地區(qū),鹽源盆地的尚馬之風,顯示出濃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老龍頭遺址還出土有小型馬飾片、聯珠飾和帶柄銅鏡,也是北方草原文化影響的印記。

  與會專家指出,在從歐亞草原東部出發(fā),經成都平原,貫通東南亞的這條通道上,鹽源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老龍頭考古,可以看出鹽源文化發(fā)展的前后銜接,這為研究西南地區(qū)早期的文化交流,以及西南地區(qū)與周圍更廣大地區(qū)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表示,鹽源青銅器文化是一支面貌獨特、較為發(fā)達的青銅文化,對鹽源青銅器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周志清說,老龍頭墓地獨特的墓葬形制和葬俗、具有鮮明時代和地域特征的文化遺物,展現出鹽源青銅文化復雜多樣的文化內涵。鹽源青銅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濃厚,受到歐亞草原青銅文化、中國北方青銅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滇西青銅文化乃至東南亞地區(qū)青銅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響,凸顯了獨樹一幟、兼容并蓄、多元一體的特征,豐富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和文化內涵。

  與會專家認為,老龍頭考古發(fā)掘證實了歷史上黃河上游甘青地區(qū)經川西高原南下進入云貴地區(qū)的一條民族走廊的存在,拓展了鹽源地區(qū)史前文化的歷史維度與厚度,豐富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