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溝”如何新生?他們用十年種下300萬棵樹
2023年12月23日午后,澄澈的陽光漸漸變?yōu)榕鹕?,積雪未消的淄博市博山區(qū)博山鎮(zhèn)五老峪村,又添了些晶瑩。五位到三水源生態(tài)旅游度假區(qū)游玩的游客穿著紅彤彤的大花襖,步入這與度假區(qū)融為一體的小山村,跟賣山貨的村民買上兩兜栗子、地瓜,拉上幾句家常,凍紅的臉上喜氣盈盈。
如今游客們向往的五老峪村,十幾年前還是省級貧困村,是讓人皺眉的“窮山溝”。通過因地制宜有效“聯(lián)姻”項目,“以企帶村”優(yōu)化整合土地資源,五老峪村的荒山上建起了集研學培訓、運動休閑、健康養(yǎng)生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度假區(qū),村民們擁有了一座生態(tài)富民的綠色家園。
靠肩挑背扛,種樹以“萬”計
沿五老峪村南的小路往山上走,不多遠就進了三水源生態(tài)旅游度假區(qū)。白雪皚皚,綿延的山嶺卻并不是白茫茫一片,褪去濃艷的“紅”零星點綴,略顯暗淡的“黃”簇擁錯落,歷經重重考驗的“綠”不甘退讓,嬌俏的竹、挺拔的松盡力保持著蔥郁。
“秋天來才好呢,有紅有黃有綠顏色怪好。紅葉的黃櫨、楓樹、雞腳漆,黃葉的楊樹、國槐、板栗,綠葉的黑松、油松、竹……這些都是在過去十多年里,我們一棵一棵種下的,300多萬棵樹得有60多個品種了?!比瓷鷳B(tài)旅游度假區(qū)綠化主管、58歲的五老峪村村民孫承軍說。
五老峪村地處魯山西麓,又是淄水、沂水、汶水三條河流的發(fā)源地,可謂依山傍水??缮绞巧笆?,土層薄,蓄水能力差。為了致富,孫承軍開山種地,養(yǎng)豬放羊,一直跟山“斗”。然而地塊小用不了機械,山勢落差大澆地難以實現(xiàn),種地始終得靠天吃飯。再加上砂石場過度開發(fā),山上稀稀落落的幾棵細槐也不見了蹤影??粗@片山不僅依舊荒涼而且漸生瘡痍,孫承軍的心里不是滋味。
2010年,山東金潤置業(yè)有限公司、山東三水源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建水來到五老峪村考察,看中了這里的山水資源,準備流轉土地,對山體進行修復、綠化,建一個康養(yǎng)度假區(qū)。
得知消息后,孫承軍立即報名量地流轉,是五老峪村的“001號”。他告訴記者,一級地800元一畝,二級地700元一畝,山地600元一畝,他每年的土地流轉費有八九千元。養(yǎng)豬污染村里的環(huán)境,上山放羊破壞植被,不干養(yǎng)殖后,他從2012年開始到公司上班干綠化,“第一批綠化我們種了10萬棵板栗樹,第二批是10萬棵黃櫨……”
種樹以“萬”計,說起來輕松,干起來費錢費力。特別是砂石場開采留下的礦坑,要先拉來大石頭墊上,再拉土填平,才具備種樹的基礎。還有的山山勢陡峭,車沒法開上去,扛樹、挑水,全靠人力。
“綠化得有水,現(xiàn)在水利設施很完善,澆水方便多了。2014年我們在海拔520米的三界山山頂種黑松,那可太難了?!睂O承軍說,他們先在山上刨出魚鱗穴,將附近的薄土集中到穴里,種上扛上山來的松樹苗,再從山下的河道里打了水往上挑。一個綠化工上午、下午得各挑兩擔水,每棵松樹澆上一桶,滲下去以后覆上地膜。后來,一位專家來看了這些樹,說不上點兒土肥不行,公司又買了土肥挑上去,一棵樹壓上一筐土肥,四五十斤。就這樣,三界山上的一萬多棵黑松,成活率達到85%。
“2012年,附近村里有57人跟我干綠化。2019年人數(shù)最多,有106人?!奔缣舯晨福瑢O承軍眼看著占地1.2萬畝的三水源換上了新裝。他也成了公司里的“活地圖”,看到樹的照片,就能準確定位。
山東三水源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行政總監(jiān)蔣勇介紹,景區(qū)建設之初,公司投入近億元資金,修復破損山體、改良土壤、抗旱節(jié)水造林、種植原生植物。截至目前,景區(qū)已流轉附近8個村的土地11000余畝,種植珍貴樹木300萬株,花卉10萬多株,修理塘壩36座,新增蓄水量30萬立方米,山體植被覆蓋率達到99%。
從“窮煞人”到“被羨慕”
“嫁女莫嫁五老峪,山多坡陡地難種,收成全看天老爺,住在那里窮煞人?!边@曾是五老峪村一帶流傳的民謠,也是謝迎春26年前要嫁到五老峪村時親朋對她的勸告。
“剛嫁到五老峪的時候,他們都笑話我。這幾年我們村好起來了,別村的人都想來我們村了。”49歲的謝迎春是公司職工食堂的廚師,公司到家不足200米。她每天早上6點半送小女兒坐上校車就到公司做早飯,晚上做完晚飯5點下班回家照顧孩子?!氨冗^去好太多了。我以前在玻璃廠打工,路上就得40分鐘。下班回來有空還得下地,經常天黑也回不了家,忙活一年,地里的收成也就有個四五千元?,F(xiàn)在土地流轉費比種地的收益還多,每個月工資2000多元準時發(fā),公司還給買了社保,再過幾年就能領退休金了?!敝x迎春說。
景區(qū)觀光車司機孫衛(wèi)海,是五老峪村少有的80后。將土地流轉后,他有了穩(wěn)定工作,妻子則在景區(qū)經營起了小吃街,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夫妻倆還承包了七八十棵板栗樹,打了五六百斤栗子,做成糖炒栗子在小吃街賣,13元一斤。
61歲的馬桂芬,老伴早年腦部受傷,是村里的低保戶。土地流轉后,馬桂芬在景區(qū)干保潔每個月有2100元的收入,老伴照看著水庫旁的小蘋果園,不時有游客光顧。這陣子每到周末,馬桂芬都要給住在景區(qū)民宿的游客送去幾百斤訂購的蘋果。
63歲的謝桂云,和老伴都在景區(qū)上班,謝桂云是保潔員,老伴是水電工。在景區(qū)工作一天,回家吃過晚飯后,他倆還愛跟鄉(xiāng)親們一起到景區(qū)里去轉轉。景區(qū)晚上5點后免票,在村民們看來,飯后公園散步這在過去是城里人才能享受的生活。
五老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承新,已經在村兩委工作了20多年。他告訴記者,在項目考察剛開始時,五老峪村有不到500口人,占地面積7500畝,地多人少,村里逐漸成了“老人村”“空心村”??紤]到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做康養(yǎng)項目,綠化環(huán)境的同時,村民們的收入有了保障,村集體的收入也會增加,三全其美。他積極爭取,讓五老峪村成為三水源的核心區(qū)。
“那時候有些村民有顧慮,擔心土地流轉以后,公司運營不下去了怎么辦?,F(xiàn)在,村集體的土地流轉后,每年的流轉費也有14萬元,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領上了福利,別的村都很羨慕。”孫承新說。
博山區(qū)推進“一村一業(yè)”全覆蓋,發(fā)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五老峪村村兩委提出,將村集體的86.4萬元征地補償款用來修建民宿,與公司聯(lián)動發(fā)展旅游產業(yè),村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目前,9間素雅大氣的民宿已經建成,今年春天就能正式營業(yè)。
“公司的客房現(xiàn)在有60多間,接待能力有限,到了旺季,我還幫忙把住不下的游客介紹出去?!比吹挠慰驮絹碓蕉?,孫承新的想法也越來越多,他盤算著建個面向游客的大食堂,如果還能爭取到資金,就繼續(xù)擴建民宿。
不只是五老峪村,周邊的八個自然村也通過資源整合、土地流轉、優(yōu)勢聚集,將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進行了價值提升和市場轉化。
金融資本與生態(tài)資源相融合
在五老峪村采訪,恰巧趕上三水源冰雪樂園開園迎客。雪場上,S彎道雪圈起伏旋轉,雪地摩托縱情馳騁,尖叫連連;冰場上,“狗”拉雪橇車、冰上坦克車、碰碰車各行其道,笑聲歡快;童話小木屋前,萌娃們與憨態(tài)可掬的卡通人物合影,嬉雪玩樂,滿是童真童趣。
山東三水源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品宣經理孫大明告訴記者,冰雪樂園2022年冬天開始營業(yè),吸引了眾多年輕的游客。這個冬天,景區(qū)對冰雪樂園進行全面升級,打造了3萬平米雪場、2萬平米冰場,引進了20多種冰雪游藝項目,供游客盡情暢玩。還特別搭建了傳統(tǒng)木屋,掛上了一串串的燈籠、辣椒、大蒜、玉米,打造獨屬于三水源的雪鄉(xiāng)打卡地。
一位來自張店的老年游客告訴記者,她之前每年都得來幾次三水源,冬天來還是第一次,沒想到雪景別有風韻,“這里空氣好,更喜歡這里的意境”。
追問“意境”指什么?老人并沒有明說?;蛟S這與五老峪村的古老傳說有關。相傳,清代初年這里就已形成村落,村民遷來時,有五位老人健在,均已近耄耋之年,因此有了“五老峪”這一村名。漫步三水源景區(qū),五老乘涼處、五老草廬、五仙湖、養(yǎng)心亭、七修苑、龜鶴延年、不老泉等都是由“五老傳說”延伸而來的養(yǎng)生主題景點。
蔣勇介紹,目前正通過生態(tài)創(chuàng)景、文化創(chuàng)意和產業(yè)聯(lián)動,打造融合生態(tài)農業(yè)、文化體驗、親子教育、健康養(yǎng)生、運動健身、養(yǎng)老度假于一體的中醫(yī)藥健康小鎮(zhèn)和鄉(xiāng)村旅游示范區(qū)。
“每一個景點、每一個建筑、每一處設計都反復比較,反復論證,不符合標準就推倒重來,有的景點和設施為了達到完美的效果,反復三四次。”蔣勇說。比如心蔓谷,不僅是年輕游客熱衷的網(wǎng)紅“打卡處”,也是熱門的婚禮舉辦地,節(jié)假日的場地至少要提前半年預約。
目前,景區(qū)形成了以“一谷二湖二溪四橋七泉”為代表的主要景點。2019年8月三水源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50萬人次,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3000萬元。
3000萬元的收入,與已經投入的2.3億元,顯然有著巨大的差距。
鄭建水告訴記者,三水源分三期建設,目前開放的是一期總投資6億元的田園綜合體的一部分,項目計劃總投資為50億元?!敖饾櫣驹谧鋈错椖繒r,拒絕賺快錢,算好長期回報和短期回報兩本賬。特別是在景區(qū)建設之初,我們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生態(tài)修復的前期環(huán)節(jié),并在景區(qū)建設全過程,讓金融資本與豐富生態(tài)資源相融合。持續(xù)的投入換來的是滿山的綠色,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形資產?!保惥藁郏?/p>
(責編:公雪、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