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活化”成公共文化空間
本報記者 路艷霞
近日,寺錦·城市會客廳啟動新友鄰招募計劃,該計劃期待從事非遺、書畫、戲劇、聲樂、舞蹈等領域的專業(yè)人士的熱情加入,將這里打造成包容、多元參與的公共文化空間。寺錦·城市會客廳位于回龍觀玉光寺內(nèi),在這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寺里,前一陣子破天荒開了一場夏日音樂會,當流行音樂和古老寺廟相遇的時候,100余位觀眾的激情被瞬間點燃。這個城市會客廳的開放,更是北京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最新典范。在北京,一些文物空間變身為公共文化空間,展現(xiàn)出獨特而旺盛的活力。
古寺里
年輕人的笑容感動人心
玉光寺在回龍觀居民身邊存在多年,早在2010年,昌平區(qū)文物局對其進行修繕,后來回龍觀村史館在此建成,但只對特定人群開放。如今古寺成為公共文化活動場所,無疑給回龍觀居民帶來莫大驚喜。
昌平區(qū)回龍觀街道工委書記霍琨說,2021年曾在玉光寺開過一場新書發(fā)布會,并通過網(wǎng)絡直播的形式與居民們謀面。讓他沒想到的是,居民們對玉光寺充滿了好奇,有的居民還真正走進了古寺。“他們發(fā)現(xiàn)玉光寺有著獨特魅力,說能不能在這里搞一些公共文化活動?!被佚堄^街道于是在網(wǎng)上組織調研,十幾個小時回收調查問卷8000余份,調研結果表明,居民們對文化休閑、協(xié)商議事的呼聲最高。
回龍觀街道后來請來第三方運營團隊——優(yōu)和時光(北京)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盎佚堄^街道年輕人多,63%的人口都是大專以上學歷,他們文化水平高,見多識廣,但是過去的社區(qū)活動主力都是中老年人,因此,我們希望文化活動能夠吸引年輕人參與,進而讓他們參與到社區(qū)治理中?!被翮f,在和運營團隊接觸的初始階段,就明確了不搞稀松平常的活動,而要推出高品質、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最終,經(jīng)過社會化運營,老空間獲得有機更新,戲劇、藝術、閱讀、手作、茶藝、觀影、市集等多種文化體驗活動讓居民們感到欣喜。
盡管如此,當這些充滿活力的文化活動根植在古寺的時候,運營方還是非常謹慎的?!芭e辦夏日音樂會,我們原本有點擔心,選在晚上,附近又是稠密的居民區(qū),會不會出現(xiàn)擾民?”霍琨說,運營方提前跟居民進行了告知,當天,現(xiàn)場調音師反復進行音量調整,最后既滿足了現(xiàn)場觀眾需求,又未產(chǎn)生擾民問題。當現(xiàn)場看到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每個人臉上寫滿了笑容,霍琨說:“我覺得我們的目的達到了?!?/p>
玉光寺變身公共文化空間,堅定了霍琨對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信心。他透露說,回龍觀街道還會將另一處古寺進行開發(fā)利用。
古塔下
正陽書局成中外讀者的家
事實上,早在2014年,北京就開始了通過社會力量對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的探索,位于西四南大街萬松老人塔院子內(nèi)的正陽書局,正是首家“探路者”,它在眾人的熱情關注中一路成長。
這幾天天氣炎熱,正陽書局的讀者依舊紛至沓來,在老物件前,在各種關于北京的新舊圖書前,讀者們駐足良久,他們將對北京的滿腔熱愛傾注在此。
對于正陽書局創(chuàng)始人崔勇來說,這8年的歷程非同尋常,“在西城區(qū)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免去房租的背景下,節(jié)省了很大一部分經(jīng)營成本,正陽書局把這一部分成本和經(jīng)營特色結合起來,進行成果轉化,已經(jīng)有文物活化拿得出手的成果了。”據(jù)崔勇介紹,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正陽書局不再是單純的實體書店,已成為面向讀者、面向社會的重要文化窗口。深耕北京歷史文化內(nèi)涵,正陽書局出版的圖書已有10種,圖書銷量已達數(shù)萬冊,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也成為熱門。不僅如此,5萬張北京老照片正在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而與中國電信天翼云圖的合作也在進行中,“通過運用5G、AR、數(shù)字孿生技術,正陽書局的特色場景、萬松老人塔的細節(jié)、磚塔胡同的歷史變遷、中軸線及老北京城的歷史影像都將進行立體、沉浸式呈現(xiàn)?!贝抻抡f。
更重要的還有,正陽書局已成為熱愛北京歷史文化的中外讀者的家。崔勇說,巴西駐華大使館的官員們前幾天剛剛來這里,他們要回國了,集體向正陽書局告別,這些忠實讀者還采購了一批北京歷史文化圖書,作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重要紀念。特別令崔勇感動的是,不少讀者因為和書局結緣,又成為了作者。新書《阜成門外關廂瑣記》正處于編輯階段,作者張國慶已83歲了,而為這本書義務畫插畫的楊寶忠也是一位忠實讀者,兩位老北京珠聯(lián)璧合,令這本書文字清新自然,插畫生動可愛。
故居里
這家圖書館精心維護
在北京,公共文化空間與文物活化利用相互融合已成為常態(tài),各方人士早已形成共識,珍惜文物空間,容不得半點閃失。
椿樹書苑占地面積365平方米,始建于民國初年,著名報人林白水先生曾棲居此地。西城區(qū)椿樹街道按照古建文物活化利用的標準,把這個記錄了歷史滄桑的地方,拓展成全國首個“社區(qū)圖書館加博物館”的市民文化活動空間。椿樹書苑2019年開辦,去年底又進行重新整修。
拾級而上,輕輕推開書苑朱紅色的院門,即便是中午也有讀者在工作或閱讀。很多細心讀者發(fā)現(xiàn),這家圖書館煥然一新,兒童閱覽室孩子們的書桌、座椅全部換新,閱覽室燈具也全部更換,而書架的擺放、空間的布置也更簡潔、明快,黨建閱覽室、圖書閱覽室等各個空間劃分清晰。西城區(qū)益聯(lián)社區(qū)事務中心負責人張明磊告訴記者,圖書館在整修過程中非常小心,沒對文物建筑本體做任何改動,而每日不能少的煙感器檢查更是不容有絲毫馬虎。
崔勇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文物空間的安全,正陽書局小到插線板大到空調,用的都是名牌產(chǎn)品,以免造成隱患。
小心翼翼保護公共文化空間的同時,運營者遇到的難點也值得關注。文物空間一般室內(nèi)面積有限,這對書店、圖書館圖書復本擺放造成了壓力,“為增加擺放圖書品種,每本書減少復本,我們只能賣一本趕緊補一本,這是高效使用空間不得已的笨辦法,但也增加了工作量。”崔勇說,不僅如此,因為經(jīng)營面積不達標,在實體書店評選中,這些書店還將面臨落選的結果。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文物空間開書店更面臨難以取得營業(yè)執(zhí)照等難題。因此,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鼓勵文物活化利用,還應出臺相應的細化措施,以保證運營的順暢進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