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性午夜小视频_国产97最新在线视频_亚洲精品免费Ww久久_日韩三级在线成人网站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十年·中國觀察】小屏改變大時代 移動互聯網重構中國人生活

發(fā)布時間:2022-09-26 11: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9月25日電 題:小屏改變大時代 移動互聯網重構中國人生活

  中新社記者 馬學玲 袁秀月

  “如果有一天意外離開這個世界,我的這些賬號怎么辦?”

  因為擔心多年經營的網絡賬號得不到妥善處理,中國上海一位年輕的自媒體博主為自己的數字遺產立了一份遺囑。這份遺囑里,記錄了另一個“她”——一個數字化的存在。

  1000多公里外的陜西,八旬老太崔淑俠對著屏幕,操著方言銷售家鄉(xiāng)的大紅杏:“這杏好吃得很,額(我)給你咬一口,額(我)還沒牙,好吃得很。”

  三天吸引上千粉絲,每天助銷家鄉(xiāng)紅杏過萬元人民幣,人們稱她為“網紅奶奶”。

  一小一老“逆齡”操作的背后,是移動互聯網改變的今日中國。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中國什么?可以從一個二維碼說起。

  收款碼、付款碼、乘車碼、點餐碼……無數普通人從二維碼開始走進移動互聯網的世界,同時也打開中國數字經濟時代的大門。

  十年間,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增長超6億,移動互聯網不斷展示著改變現實的力量。電商、社交、游戲、移動支付、資訊等各類APP涌現,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熱潮席卷全國,截至2021年底,中國境內外互聯網上市企業(yè)躍至155家。評論指出,龐大的網民構成了中國蓬勃發(fā)展的消費市場,也為數字經濟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用戶基礎。

  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數字經濟藍皮書”顯示,2010年至2015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11.2%,2015至2020年達10.1%。中國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藍皮書預計,“十四五”時期,中國數字經濟將延續(xù)快速增長勢頭,數字經濟整體的年均名義增速為11.3%。

  中國人的生活在移動互聯時代得以重構,就餐、出行、購物、就醫(yī)等都轉移到網上。文化娛樂方式、時尚觀念以及消費理念,也隨著互聯網的風向而變。

  移動互聯浪潮之中,社會交往方式隨之巨變。很多年輕人習慣通過互聯網尋找同好,與群體及社會互動。像崔淑俠這樣的銀發(fā)群體,也從數字技術的邊緣成為移動互聯網新的“流量池”,短視頻、直播成為老年人新的社交方式。

  一些獨特的網絡文化產生,網絡流行語、表情包成為年輕人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作為真正的“網絡原住民”,中國的新生代有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他們興趣廣泛,充滿熱情,崇尚個性表達,也熱愛傳統文化。他們有主見不盲從,擁抱他人也相信自己。

  不管是讓田園夢走向世界的李子柒,還是擁有眾多粉絲的舉重冠軍呂小軍,抑或是冬奧賽場上的蘇翊鳴、徐夢桃,他們代表著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的視角。

  移動互聯網,不僅改變了現實中的中國,也改變了世界眼中的中國。

  19年前,希臘《希華時訊》總編輯梁曼瑜剛出國時,有外國朋友問她:“你們中國人家里有電視機嗎?”這讓她啼笑皆非。

  如今,許多希臘朋友用上了中國生產的手機,用中國企業(yè)搭建的跨境電商平臺購物,希臘民眾頗為關心的話題變成中國的經濟、科技和文化。

  過去十年間,中國互聯網企業(yè)及其推出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產品,已成為“中國智造”的一張新名片。

  許多中國應用在海外市場擁有大批的用戶,并在海外落地生根,發(fā)展出適合當地的互聯網應用模式。通過移動互聯網,中國的文化內容也正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中國的網絡文學、漢服文化、網絡游戲紛紛“出?!保酥型饽贻p人之間的距離。

  “海外粉絲好奇的不僅是中國發(fā)展有多快,他們更在意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中國的外賣小哥、快遞員、農民,甚至包括李子柒?!蓖峁恃芯繀f會會長、聯合創(chuàng)始人高佑思說。

  像高佑思這樣的外國網紅,在中國移動互聯網上并不少見,甚至已成為一種現象。有人調侃,如今的中國互聯網,遍地都是“老外”。外國網紅和中國粉絲,越來越多的互動和碰撞,正在打破彼此間的文化“次元壁”。

  小屏改變大時代,移動互聯網通過連接萬物、信息流通,改變了人們生活的點滴,深刻影響著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但其帶來的系列次生負面問題不可忽視,值得反思。

  數據鴻溝、算法陷阱、信息繭房、社交疏離、注意力缺失、隱私泄露、電信網絡詐騙……人們在擁抱數字化生活時,不得不直面這些困擾。

  去年,中國制定施行個人信息保護法,不久前又通過了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時下,中國各地數字經濟領域立法動作頻頻,全國層面的立法計劃也列入議程。

  加速向數字化轉型的中國,在全力驅動產業(yè)發(fā)展的同時,亦在致力用法治馴服“數據”,推動技術發(fā)展“去惡向善”。(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