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不絕的哲思匠心
蘇州非遺畫卷在紀錄電影《天工蘇作》中緩緩展開。煙雨水鄉(xiāng),粉墻黛瓦,亭臺軒榭,吳儂軟語,12位非遺傳人悠然其間,講述燈彩、核雕、宋錦、明式家具、蘇式船點、蘇繡、香山幫建筑營造、緙絲、玉雕9項蘇作的前世今生,還有綿延不絕的哲思匠心。
影片以水墨煙雨中走來的孩子與獨白開啟。明清時,姑蘇城能工巧匠輩出,一個行當幾百家字號,求學童子無數(shù)。以至行會規(guī)定,一個字號限量收徒,隱瞞多收,嚴懲不貸??倪^頭,遞上文契,就是手藝人了,擇一事終一生,從此專心學藝、修身做人。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蘇州燈彩國家級非遺傳人汪筱文。蘇州燈彩有1500多年歷史,燈彩匠人曾是暗夜中的“光影魔術師”。汪筱文從事燈彩技藝50多年,為了制作“萬眼羅燈”,他每天要切割至少500個光孔,兩孔間隙不超過一毫米。眼睛已不適合這種精細工作了,可他不甘心:“還要搏一搏,起碼讓孩子們看一看,真正的匠人是什么樣的。”他每周講20多節(jié)課,將女兒汪麗秋培養(yǎng)成燈彩傳人。他說:“世界上的燈,說到底只有兩種——給人家看的和給自己看的。給人家看的掛在外面,亮了還要滅;給自己看的放在心里,始終亮在那兒?!?/p>
電影全程采用旁白,聲畫合一,展現(xiàn)了蘇州人生活與藝術的融通,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
唐宋時,蘇州是舟楫云集的商業(yè)中心。搖搖晃晃的行舟上,蘇式船點臨水而生。兩岸山塘,一葉輕舟,色香味兼?zhèn)涞拇c近乎藝術品,令人不忍動筷。董嘉榮是蘇式船點名匠,曾在國際大賽奪得金獎。后來他因為手抖,將船點手藝擱置數(shù)年。親情喚醒了沉睡的手藝,董嘉榮嘗試重拾絕活兒,他現(xiàn)在做的船點,都以孫女喜歡的童話角色為原型。
“一棵紫檀樹,需要上千年才能長成,有一種獨特香氣,這是時間封存在木頭里的味道。”為了打造考究的明式家具,非遺明式家具制作技藝傳承人宋衛(wèi)東不惜花費兩年時間晾曬木材,始終堅持手工打造。他說,只有手作才不會辜負木材的靈性。最為精要的是連接各部的榫卯。榫卯是中國古典家具的精髓,無論怎么摔怎么撞,榫卯必須始終如一。綿綿哲思,就像刨刀下片片飛揚的刨花。物我合一,至臻至善。這大概是非遺傳人與普通工匠的根本區(qū)別吧。
幾乎所有手藝人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古老技藝如何適應現(xiàn)代社會?建筑設計師薛東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香山匠師的代表。他們傳承的營造技藝有2000多年歷史,香山匠師曾是故宮宮殿群、明代皇陵、蘇州園林的營建主力軍。去年,父親薛林根將公司交到薛東手里。讓薛林根憂慮的是技藝傳承后繼乏人,面臨“斷代”風險。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傳人陳文做了大膽嘗試,讓15臺緙絲機“空降”北京演出現(xiàn)場。“一寸緙絲一寸金”,看著精細閃亮絲線來回穿梭,年輕女士們迫不及待坐到織機前,體驗這門擁有2500多年歷史、織品隨張騫遠赴絲路的神奇技藝。緙絲跨越千年、縈繞現(xiàn)代人指尖的無縫對接,讓陳文對這門古老技藝的生生不息更加自信。而蘇繡大師姚惠芬挑選傳承人的謹慎,是她對2000多年刺繡事業(yè)的莊嚴承諾。她不斷叮囑求學者:“這是一輩子的事,一定要想清楚了?!庇捌兴L發(fā)低垂,衣袂飄飄,精美雙面繡妙手輕點。年輕的求學者與姚惠芬堅定站在一起的背影,唯美感人。
技近乎道。孫曾田導演的《天工蘇作》,生動細膩地紀錄了技、藝和人的關系,也用詩畫般的鏡頭語言向世人講述江南文化的深邃韻味,令人陶醉。(文/朱悅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