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老妇性午夜小视频_国产97最新在线视频_亚洲精品免费Ww久久_日韩三级在线成人网站

中國西藏網(wǎng) > 文化 > 資訊

【風雪征程憶當年】十八軍修建窯洞群

孔夏 發(fā)布時間:2019-04-25 10:44:00來源: 中國西藏網(wǎng)

  中國西藏網(wǎng)訊 十八軍窯洞群遺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斯俄鄉(xiāng),是十八軍與兄弟部隊搶修甘孜機場時的部隊駐地,依山而建,層次分明,現(xiàn)存窯洞1000余個,展示了十八軍進軍西藏保衛(wèi)康區(qū)、建設康區(qū)、維護民族團結所作出的特殊貢獻。

  回溯過往,當從1951年十八軍戰(zhàn)士奔赴康藏高原修建機場說起……

  前線告急 修建機場迫在眉睫

  1951年春,十八軍先遣部隊已勝利結束昌都戰(zhàn)役,這時部隊發(fā)生了糧荒,給養(yǎng)相當困難,迫切需要空投支援。于是,上級決定修建甘孜機場,建立空中通道。

  1951年3月,十八軍凡是能抽調的兵力全部集中到甘孜,準備開始萬人大會戰(zhàn)。連有祥,原十八軍一五八團二營的教導員,據(jù)他介紹,“當時參加修建機場的人員大概有兩三萬人?!?951年4月,戰(zhàn)士們挺進甘孜,與藏族同胞共計3萬余人一起修建簡易機場。由于當時甘孜地區(qū)條件艱苦,修建機場時用鐵鍬、鎬、錘、人力、騾馬、石碾等,十八軍將士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拼上青春和熱血建設甘孜機場。


圖為熱火朝天的甘孜機場擴建工地。翻拍:孔夏

  按照當時黨中央、毛主席“進軍西藏”的指示,甘孜地區(qū)氣候惡劣,為了防寒,保障人員的健康,又不能驚擾老百姓的部隊要求,必須先筑窩棚,后施工。


圖為1951年4月,戰(zhàn)士們在甘孜機場附近搭建住宿帳篷和簡易房。翻拍:孔夏

  搭建窯洞 解決住宿問題

  甘孜地區(qū)海拔三千五百多米,氣候惡劣,條件艱苦。剛到這里的人一般都有流鼻血、頭痛、頭暈、心律不齊等高原反應。這里,時而陽光灼熱,強烈的紫外線曬得人臉上脫皮;時而風沙大起,勉強搭起的帳篷則會被吹跑;時而冰雹來襲,伴隨著降溫、強降水……戰(zhàn)士們的生存條件很差。

  隨后,根據(jù)領導指示,各大隊沿山坡兩邊挖掘坑洞。4月的甘孜,有些凍土還沒化,必須先點燃草根將土層凍土融化,才比較好挖土地。接著是準備修建窯洞所需的“建筑材料”,到離宿營地數(shù)十里外的山林里砍樹。用這些木材鋪頂,上面鋪上帳篷布,再堆上泥土。這樣建成的窯洞,倒也冬暖夏涼。修建窯洞群的戰(zhàn)士們頗為自豪地稱其為“康藏大廈”。


圖為修建甘孜機場時,女兵在修建居住的窯洞。翻拍:孔夏

  架上橫梁,搭起樹枝,糊上黃泥的窯洞,從遠處看,如蜂巢一般,工整美觀。為美化環(huán)境,戰(zhàn)士們找來白色石灰粉末,涂抹墻壁,從甘孜城北邊一條河中尋來各種顏色的鵝卵石嵌成各種圖案和標語,如“解放西藏,保衛(wèi)國防”“修建機場、支援前方”等口號標語。

  修建好的窯洞,其實只能算個“簡易地洞”,或者說是“地窩棚”。大約只有一米來高,必須小心翼翼、弓著身子才能鉆進去。但無論怎樣,就是住“地洞”,也比追著被大風刮跑的帳篷強。

  條件簡陋 想辦法改善環(huán)境

  因為居住環(huán)境簡陋,當時的戰(zhàn)士也想了很多辦法改善居住條件。比如在洞門兩側鑿出兩個小窗,一來加強空氣流通,二來增加室內自然光線。有一部分窯洞在進洞口后多了一條走廊,走廊兩旁的土墻上有一些凹洞,里面可以擺放一些小雜物。

  由于當時燃料奇缺,無法供應更多熱水。并且修建機場時,很多戰(zhàn)士腳上磨得都是泡,晚上必須燙腳。沒有洗腳盆且熱水有限怎么辦?女兵們想出一個辦法,在窯洞附近的地上挖一個圓坑,墊上一塊帳篷布,水倒入帳篷布里,大家一起洗。能伸進來的都“插上一腳”。


圖為戰(zhàn)士們在地上挖了坑,墊上帳篷布做成的“土盆子”。翻拍:孔夏

  窯洞垮塌 9位女戰(zhàn)士長眠于此

  搶修機場的任務很緊急,條件也很艱苦,雖然“窯洞式”的住處修建起來了,但并不是很牢固。連有祥告訴我們:“修建窯洞的地方,土質疏松,沙子太多,其實不適宜修建窯洞?!?/p>

  一天深夜,突然天降大雨,暴雨如注,有的洞頂開始漏水。由于雨水侵蝕太兇,有一個窯洞突然垮塌,把睡在里面的九位女戰(zhàn)士壓在里面,全部犧牲。這些犧牲的女戰(zhàn)士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她們?yōu)榱嗣褡宓慕夥?,人民的利益,長眠于此。


圖為甘孜縣十八軍窯洞群剖面圖。翻拍:孔夏


圖為十八軍窯洞遺址保護范圍圖。翻拍:孔夏

  時至今日,十八軍窯洞群已成為川藏路一帶、川西北中絕無僅有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延安式窯洞群遺址,它結合甘孜縣獨特的自然資源,用滄桑厚重的歷史感展現(xiàn)十八軍在甘孜縣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同時對教育年輕一代、維護藏區(qū)的穩(wěn)定、促進甘孜縣的和諧發(fā)展注入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國西藏網(wǎng) 記者/孔夏 王媛媛 部分資料參考自《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