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余珍貴文物集中展示中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成果
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 年),“四川眉山5.1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 杜洋 攝
750余件珍貴文物中一級文物就有165件。這樣一個高質量的文物展覽26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而它的主題則令人觸目驚心——中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
康熙帝溫僖貴妃的累絲鳳冠,系河北唐山清東陵被盜系列案追繳 杜洋 攝
展覽由“文物屢蒙殤”“向文物犯罪亮劍”和“警鐘長鳴共筑鋼鐵長城”三部分組成,匯集了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青銅器、玉器、金銀器、瓷器等珍貴文物750余件,文物數(shù)量之大、精品之多,是近年來打擊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規(guī)模集中展示,多數(shù)文物系全國范圍內首次展出,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165件。
銅金剛亥母壇城,11—12世紀,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盜竊案追繳 杜洋 攝
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長劉大明表示,中國的文物安全形勢嚴峻,各類文物犯罪活動高發(fā),古遺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為發(fā)案重災區(qū),世界文化遺產、皇家陵寢、大型古墓葬群成為犯罪分子的侵害對象,清東陵、明十三陵、安陽殷墟等接連發(fā)生盜竊盜掘案件。據(jù)統(tǒng)計,2013年以來,涉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犯罪案件達100余起。
事實上,近年來文物犯罪手段也不斷升級,呈現(xiàn)集團化、暴力化、智能化趨勢,作案愈加隱蔽,監(jiān)管更加棘手,文物安全工作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
展覽現(xiàn)場的展板顯示,紅外夜視儀、金屬探測器、三維立體成像探測儀等先進設備和信息技術手段被犯罪分子廣泛利用,作案手法隱蔽性強。同時,犯罪分子持槍、持械武力對抗執(zhí)法,甚至暴力傷害文物保護管理人員和公安民警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展覽開幕式現(xiàn)場 杜洋 攝
清東陵半年之內兩次被盜,明十三陵石燭臺“失蹤”近一年才對外公開,殷墟遺址重點保護區(qū)頻遭盜掘,四川眉山“5.1”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以四川眉山盜掘張獻忠沉銀遺址案為例,文物盜賊蜂擁而至,利用金屬探測儀、潛水服、氧氣瓶等專業(yè)水下作業(yè)工具夜間潛入江底瘋狂盜掘,相關部門歷時兩年成功破獲此案,打掉犯罪團伙10個,摧毀倒賣文物網絡9個,抓獲犯罪嫌疑人70名,追繳涉案文物1000余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額高達3億余元人民幣。此次收繳的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是核心文物之一,對后續(xù)江口古戰(zhàn)場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以及考證遺址年代和性質極為關鍵。有學者認為這是張獻忠用印。
最高法刑一庭副庭長管應時透露,2013年至2017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文物犯罪案件2217件,審結2197件,其中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60人,判處3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553人,重刑率達21.71%,其中包括一系列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巡視員龔志勇介紹,2013年以來,中國公安機關累計偵破各類文物犯罪案件5千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萬余名,追繳文物數(shù)以萬計,其中包括遼寧朝陽“11.26”盜掘紅山文化遺址案、四川眉山“5.1”盜掘張獻忠沉銀遺址案、陜西淳化“7.20”盜掘西漢古墓葬案、青海都蘭“3.15”盜掘熱水墓群案等一批文物大案。
同時,“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fā)布平臺”于2017年11月正式上線,該平臺是我國打擊文物犯罪、追繳被盜(丟失)文物的創(chuàng)新舉措,具有被盜、丟失文物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的采集、匯總、發(fā)布、瀏覽、查詢及線索舉報等功能。官方還建立健全了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lián)席會議制度,2017年度聯(lián)合開展文物安全狀況大排查,督促整改安全隱患近2萬處;持續(xù)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加強文物安全監(jiān)管,為2600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配備了安全防護設施設備。
據(jù)悉,展覽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舉辦,將持續(xù)至2019年1月26日。
-
故宮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紀念鄭振鐸誕辰120周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中國國家圖書館19日分別舉辦活動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詳細] -
好消息!流失海外百余年圓明園青銅“虎鎣”重回祖國
好消息!11日,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