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災害防治…科技給我們臨危不懼的底氣!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也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12年來,轉瞬間山崩地裂的巨大災難,也時時刻刻鞭策著防震減災、災害預警科研人員不斷進步。11日,記者走訪了部分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探尋一起我國防震減災科學技術前進的腳步。
“12年前,我國沒有地震預警技術、沒有地震預警網、沒有地震預警服務。但如今,我國的已具有全球領先的地震預警技術水平,多災種預警科技也正在快速發(fā)展,為更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钡卣痤A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
就在11日,四川省廣電局、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單位在成都聯(lián)合宣布,已在宜賓市南溪區(qū)、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建成“村村響”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系統(tǒng),這是全國首批縣級“村村響”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系統(tǒng)。“站在汶川地震12周年的新起點上,全社會對災害預警技術和服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全國首批縣級‘村村響’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系統(tǒng)在川啟用,標志著地震預警‘最后一公里’繼續(xù)打通?!蓖蹶照f,今后當附近發(fā)生強有感地震或破壞性地震時,地震預警將通過已開通縣區(qū)的下屬鎮(zhèn)鄉(xiāng)級廣播站和村級廣播室響徹全區(qū)所有鄉(xiāng)、鎮(zhèn)、村,提醒民眾避險。
12年前,汶川地震導致災區(qū)6140座橋梁損傷,多座橋梁落梁垮塌,曾讓救援隊伍處處受限。如今,地震后建設的四川境內首條高鐵成都至都江堰快速鐵路,已歷經雅安蘆山、九寨溝等多次地震考驗,平穩(wěn)快速地行駛在四川大地?!俺啥贾炼冀呖焖勹F路建設采用‘全程高架、以橋代路’模式,橋梁占比達到近90%,作為高鐵橋梁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預制箱梁’,其技術要求極高。”中鐵八局橋梁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家均說,為滿足成灌快鐵抗震、高時速等多項技術指標要求,相關設計方拿出了國內最新的設計方案,并首先在當時試驗條件較好的中鐵八局廣珠城際中山制梁場進行“破壞性試驗”?!皣鴥认淞红o載試驗荷載系數(shù)一般在1.3倍,而當時為成灌快鐵量身定做的箱梁,在破壞性試驗中荷載達到2.0倍。這么堅固的橋梁架設在成灌高鐵上,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彼f。
12年前,地震造成的山洪、泥石流、山體崩塌等次生災害頻繁發(fā)生,讓救人救災、打通生命線等應急救援工作頻頻受阻?!拔耶敃r與四川交通院等單位科研團隊一同負責最重要的生命線——都江堰、汶川、九寨溝黃金通道的重大災情應急排查和處置方案制定任務。”回憶起12年前參加應急救災的經歷,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研究員王全才說,針對大規(guī)模高位崩塌致災時空不定而又極度危險的災害體,研究團隊力主以明、棚洞為主的避災方案,徹底打破了該旅游線之前為通視只設明線的歷史,至今沿線大小不同的剛、柔明棚洞隨機可見,完全實現(xiàn)了快速安全旅游的目的,這是交通建設先進科學理念在西部高烈度脆弱山區(qū)落地的最好體現(xiàn)。
“在泥石流防治方面,當年最大的問題是不能接受‘尊重災害,讓步自然’的理念,在平面上極度侵占本該屬于泥石流的有限空間,如泥石流堆積扇。在立面上仍用過時的選線原則,嚴重壓低線路標高,僅僅傍河展線,這樣一旦泥石流暴發(fā),河床即可快速提高,堰塞湖很快使公路和城鎮(zhèn)建設大量報廢?!彼f,如今在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下,科學家的“棄低”、“追中”、“從高”的嶄新選線理念已獲得認可,其相關成果已作為“三高”(高海拔、高寒、高速)公路選線原則的重大咨詢建議,發(fā)揮實效。
12年前,面對災區(qū)一線突然涌現(xiàn)大量傷者,如何高效、快速、科學地開展救治,讓參與救災醫(yī)務工作者揪心。12年后,由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牽頭籌建的中國國際應急醫(yī)療隊(四川),作為全球第十五支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國際應急醫(yī)療隊(EMT,Emergency Medical Team)隊伍,同時是全球唯一一支最高級別的非軍方國際應急醫(yī)療隊,已經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多次火線出擊。
據(jù)了解,該隊伍有核心隊員166人,覆蓋所有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二級學科,并且配備強大的后勤支撐體系,水、電、氧氣、消毒供應均能自我保障,可做到整個“帳篷醫(yī)院”在無外界支撐下能夠滿足28天臨床工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