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韻與雕功(遇見)
沈小玲
年少時,我癡迷京劇臉譜,曾收藏過上百個泥塑臉譜。聽說王宏斌在杭州市錢塘區(qū)白楊街道大北社區(qū)教畫樹葉臉譜,我便匆匆趕去,在坐滿居民的教室里,找個空位坐下。
王宏斌是晉劇演員,他舉起一片淡褐色的梧桐葉,說:“京劇是國粹,臉譜在京劇表演中很重要。黑臉是勇猛的張飛,關公的紅臉代表忠勇,白臉是曹操?!?/p>
一張落葉上畫了三個臉譜,色彩斑斕,且生動傳神。聽課者左右咬耳,期待自己也能畫得這般好。
但在樹葉上落筆時,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想的那么簡單,手中的畫筆總不聽使喚。王宏斌走過來挨個指點。我的筆一滑,臉譜左額那抹藍就太濃了?!皝?,加點水,這個顏料厚了。”王宏斌拿起筆,蘸了點水,慢慢地拖動顏料。哦,藍色變透亮了。
抬筆落筆間,便滑去了半日時光。抹茶色、琥珀色、松葉色、栗梅色的落葉上,出現(xiàn)了紅臉的費德功、藍臉的黃隆基、黑臉的張飛、黃臉的典韋。艷麗的色彩,枯萎的樹葉,強烈的視覺沖擊,看著自己的作品,我們有點小歡喜。
跟王宏斌熟了,我常向他請教各色京劇人物臉譜的畫法。聊多了,我知曉了他畫臉譜的故事。
王宏斌十四歲學藝,后來到劇團工作,演的都是包拯、姚期等凈角。凈角俗稱花臉,要在臉上涂抹濃厚的油彩,赤橙黃綠青藍紫,圖案繁復又炫目。
王宏斌說,他的第一個花臉妝是師傅給勾的?!坝筒示従弰澾^皮膚,感覺很奇妙??聪蜱R子,稚嫩的臉龐已然威風十足,我得意地進入角色?!背D瓿獞?,王宏斌說話有板有眼。
畫花臉實在有趣。此后,王宏斌留意起了臉譜畫,常用麻紙拓下師傅要卸掉的臉譜妝,描摹、學習。
樹葉上分布著眾多粗細不同的葉脈,我問他怎么會想起在不平整的落葉上畫臉譜。王宏斌笑了,他說六年前隨兒子來杭州,住在錢塘。一天,他穿過街口公園時,一片梧桐葉裊娜地落在了跟前。他捏著葉柄,左右翻轉(zhuǎn),“瞧,色彩溫潤,中軸對稱,棱角分明,如果畫上鐘馗臉譜,肯定漂亮!”王宏斌畫出了第一張樹葉臉譜畫,的確漂亮。
前年,王宏斌演戲時意外摔傷。做了腰部手術后,他無法再上舞臺,似鳥兒展翅欲飛,卻折了翅膀。王宏斌眷戀那個舞臺、那些樂曲,還有勾在臉上的臉譜。他便在落葉、卡紙、團扇、雞蛋殼上畫臉譜,畫得興起,還把對象轉(zhuǎn)到葫蘆、螃蟹蓋上。
“不能演花臉,那就去畫臉譜吧?!蓖鹾瓯笙?,“我換種方式傳播非遺,讓更多人愛上臉譜藝術?!彼哪樧V畫被小區(qū)居民曉得后,許多人想跟他學。只要有人肯學,他都耐心教。
將非遺融進生活的,葉麗佳也是其中一位。
葉麗佳擅長把宋畫的韻味浸入木雕中,她有件作品設計別致,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佳作。
葉麗佳有位朋友,祖父是木匠,祖父去世后,給朋友留下個刨子。朋友想把刨子當作念想,便來找她。刨子表面坑洼不平,甚至被蟲子蛀了大洞。葉麗佳把刨子做成了鎮(zhèn)紙板,選了宋畫《水圖》里的樣式,雕出水紋。于是乎,丑陋的蛀洞變成了一汪湖,湖面水波漾漾,柔美又寧遠。朋友每天作畫,用刨子壓紙,似乎親人從未離開過。
有次我去一所小學聽葉麗佳上課,看見教室里擺著群魚戲水的木雕飾品,手法雖稚嫩,但意境頗美。七只魚兒擺尾悠游,姿態(tài)婀娜,似乎尾巴一卷,就會濺起浪花朵朵,推動水藻搖曳。那是五年級學生仿照宋畫《春溪水族圖》中的游魚雕刻的。
那天葉麗佳教小朋友雕蓮蓬,“模特”是宋畫《疏荷沙鳥圖》中枯瘦的蓮蓬。她指著圖片,講述秋日荷塘故事和傳統(tǒng)木雕文化。同學們目光專注,在紫光檀木上熟練地操縱工具,完全沉浸在雕刻中。一小時后,他們手中小蓮蓬的輪廓初顯。
下課后,我問葉麗佳什么時候開始學木雕的。她愣住,想了一下,沒答上。她只記得從小就跟著父親雕木,是摸著木頭長大的。葉麗佳的父親年少成名,是浙江樂清葉氏黃楊木雕第五代傳人。讀大學時,父親去世,女承父業(yè),她成了第六代傳人。
十幾年前,葉麗佳離開老家,來錢塘讀大學、工作生活,深諳錢塘的地域文化。她從宋代山水花鳥畫中尋找素材,打造宋韻木雕飾品。
在葉麗佳的非遺工坊里,我看到許多飾品。其中一對精巧的黑鶴,如《瑞鶴圖》中的鶴,在廣袤的晴空中,在巍峨宮闕上翩然而舞,自在逍遙。木質(zhì)紋理,色彩淡雅,傳統(tǒng)木雕工藝中,又吸收了現(xiàn)代元素。我想,姑娘們佩戴上這些手工飾品,定然宛若從宋畫里娉婷走出。
工坊墻壁上掛著杭州第十九屆亞運會組委會紀念證書。去年秋天,組委會邀請葉麗佳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運動員開展非遺體驗。葉麗佳教運動員做戒指,仿照宋畫花卉紋樣,打磨肌理效果。在亞運村,手工制作的戒指成了搶手貨,好多運動員趕來體驗。
我盯著葉麗佳做竹葉掛墜,她在綠檀木上徐徐移動鉆頭,停下查看一番后,換了把鉆頭,手邊細碎的木屑慢慢疊高,蓋住了她的袖口。
王宏斌、葉麗佳們,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傳播國粹,引領人們?nèi)ジ惺軆?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寬廣和深遠,與古人享用同一份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