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研究團隊提出“非藥物療法”治療耐藥性腫瘤
【科技前沿】
光明日報記者 孟歆迪
“自組裝”是化學分子自動形成納米材料的一個過程。通過設計由幾個氨基酸分子構成的短肽,使其在活細胞內進行自組裝,就可以阻斷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微管的形成,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目的;同時,該過程還可以干擾素有細胞“能量工廠”之稱的另外一種細胞器——線粒體的功能。通過上述“阻斷微管抑制腫瘤增殖、限供能量促進細胞凋亡”的方式,就可以有效治療耐藥腫瘤。這種雙管齊下的“非藥物療法”為臨床晚期腫瘤和耐藥性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日前,同濟大學杜建忠、范震團隊的這一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國際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
化療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也容易誘發(fā)腫瘤耐藥性,從而導致“無藥可治”。因此,開展針對耐藥腫瘤的“非藥物療法”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構成的一種重要的細胞骨架,在動物細胞有絲分裂DNA合成后期(G2期)參與中心體的形成。在腫瘤細胞分裂間期(M期),中心體會引導細胞分裂,即意味著腫瘤擴增。因此,抑制微管的形成就可能抑制腫瘤擴增。另外,線粒體作為細胞能量代謝的主要場所,不僅影響細胞分裂,其功能紊亂時還會誘導細胞凋亡,繼而抑制耐藥腫瘤。
目前,醫(yī)學上主要采用化療藥來抑制微管的形成并干擾線粒體功能。然而,患者難以承受因反復、長期使用化療藥而導致的高系統(tǒng)性毒性。由此產(chǎn)生了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科學問題:如何通過“非藥物療法”來抑制腫瘤細胞中微管的形成并導致線粒體功能紊亂,治療耐藥腫瘤?
針對該問題,研究團隊設想,是否可以合成一種無毒的短肽,使其在細胞內自組裝形成納米顆粒,以干擾微管蛋白聚合的方式調控細胞周期(G2/M)并干擾線粒體功能,進而治療耐藥腫瘤?
團隊提出了“阻斷微管抑增殖、限供能量促凋亡”的“非藥物療法”,并以耐藥黑色素瘤為腫瘤模型開展研究。研究人員向耐藥黑色素瘤細胞中引入一種由三個氨基酸構成的短肽,其在細胞內通過酶促自組裝形成了納米顆粒。研究發(fā)現(xiàn),將納米顆粒與微管蛋白共孵育后,可有效抑制微管蛋白聚合。
在經(jīng)過“非藥物療法”治療后,耐藥腫瘤細胞內的微管形成受到了有效抑制,使得細胞不能無限分裂;同時,線粒體功能紊亂也誘導了凋亡因子的過表達,促進了耐藥腫瘤細胞的凋亡,這樣就“雙管齊下”地逆轉了腫瘤耐藥性,并實現(xiàn)了耐藥腫瘤的有效治療。
體內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非藥物療法”可有效逆轉腫瘤耐藥性。在黑色素瘤周注射短肽后,腫瘤體積相比對照組減少了87.4%。同時,與化療藥物治療組相比,“非藥物療法”能有效減少或避免毒性。
同濟大學高分子材料系博士生孫敏為論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和范震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資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