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宮藏虎形瓷枕看古代“大貓”的內涵
博覽薈
今年是我國傳統(tǒng)生肖文化中的虎年。故宮博物院藏金代虎形枕,是以臥虎形為樣式的瓷枕?;㈩^疊伏在前爪上,雙目眈眈,張唇露齒。虎身健碩,上繪褐黑相間的虎紋?;⒈称秸?,用于做枕面,上面繪制蘆塘飛禽圖案?;⑽豺榍?,融于虎身。瓷枕一般由瓷石或大理石制成,如明代文學家屠隆撰《考盤余事》卷四載有:“磁(瓷)石者,如無大塊,以碎者琢成枕面,下以木鑲成枕”“有以大理石鑲成者亦佳”。瓷枕具有明目益睛、納涼消暑的功能,在唐宋時期較為流行,并受到帝王喜愛。如清代官員朱琰所撰《陶說》卷五載有“益眼者無如瓷石為枕,可老而不昏,寧皇(南宋皇帝趙擴)宮中多用之”。而利用虎的形象作為枕頭,至少在商代就有。如前秦文學家王嘉所撰《拾遺記》卷七記載,魏朝咸熙二年(265年),魏元帝在宮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玉質的虎形枕頭,并推斷這是商紂王和妲己用過的遺寶。故宮藏虎形瓷枕,包含了辟邪、權威、崇拜等文化內涵。
從辟邪角度而言,在古代,由于生產力落后,人們很難科學認識自然運行規(guī)律、抵御各種災害,多主觀認為邪魅是制造病害的禍首,并把消災驅邪的愿望寄托在某個特定的物件上,而虎即為辟邪物之一。東漢思想家王充所撰《論衡》之“卷第二十二訂鬼篇”,引用了先秦古籍《山海經》中“虎食鬼魅”的故事:古代東海有度朔山,山里有各種妖魔鬼怪,天帝派神荼、郁壘二位天神鎮(zhèn)守,用葦茭(葦草編成的繩索)捆綁害人之鬼,喂食老虎。該故事說明,老虎為鬼魅的克星。東漢學者應劭所撰《風俗通義》,其中的“祀典第八”進一步解釋了老虎的辟邪功能:“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绷頁拼≌f家段成式所撰《酉陽雜俎》之“續(xù)集卷四”記載,如果在門上畫虎頭,并寫上“聻”字,就可以“息瘧癘也(祛病除疫)”。宋代文字學家韓道昭所撰《五音集韻》,其卷七解釋了“聻”字的含義,即鬼死后變?yōu)槁?,鬼害怕聻。因此,如果把這個字寫在門上,就可以震懾鬼魅。明代藥學家滕弘所撰《神農本經會通》,其卷八載有“虎頭作枕,辟惡魔”,認為枕頭做成虎頭形狀,可以避免惡魔侵襲。由上可知,枕頭做成虎的形象,是古人消災驅邪的重要方式。
從權威角度而言,虎因強健的體格、勇猛的形象等特點,被譽為“百獸之王”。先秦學術著作《管子》,其中卷第二十載有“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即虎豹因為威猛,因而古人對其有敬畏之心。相比于其他動物形象而言,與虎相關稱謂、圖騰等內容,更多的為古人所利用。據《漢書》之“卷九十九下”記載,新朝皇帝王莽手下的九員猛將,均被冠以“虎”的名號,合稱為“九虎”。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的兵符做成虎形,被稱為虎符。虎符被分為兩半,皇帝和將帥各執(zhí)一半,當兩個虎符合并使用時,持符者即可獲得軍權。古代軍中以虎形旗作為指揮信號,如東漢學者劉熙所撰《釋名》卷第七載有“熊虎為旗,軍將所建,象其猛如虎,與眾期其下也”。古代神話中掌管上天災厲的女神西王母,其形象在漢代畫像磚中,是坐在龍虎座上,以顯示至高無上的地位。
虎形枕還包含了古人對虎形象的崇拜。先秦典籍《周易》卷七之“革卦第四十九”,載有“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形容圣明之人推行變革時,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形象和氣質猶如猛虎?!渡胶=洝分拔魃浇浀诙?,描述掌管上天九域的男神陸吾,其外形特征為人面、虎身、虎爪;而女神西王母的外形特征是“豹齒虎尾”。西漢哲學著作《淮南子》卷三之“天文”認為,天空四方各有一神獸守護,其中西方神獸為白虎。相應的,古人觀測天象,把西方的七個星宿(星座)即奎、婁、胃、昴、畢、觜、參,連接成虎的形狀,以示“白虎”鎮(zhèn)守西方。而東漢時期的工具書著作《說文解字》,其“卷五上”載有:“虎,山獸之君”,即對老虎以“君”尊稱。明朝醫(yī)學家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其中的“獸部第五十一卷”,進一步解釋了這種尊稱的原因:虎具有“狀如貓而大如牛,黃質黑章,鋸牙鉤爪,須健而尖,舌大如章,生倒刺”等強健威武的外象,且具有“聲吼如雷,風從而生,百獸震恐”的威懾力。由上可知,古代物品做成虎形,是出于古人對虎的崇拜。而虎形枕作為古人助寐之物,亦包含上述內涵。
綜上所述,故宮藏虎形瓷枕,可反映古人通過虎的形象,來表達消災驅邪、迎祥納福的愿望。虎的形象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也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周 乾
?。ㄗ髡呦倒蕦m博物院研究館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