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上火星,從一本科普書開始
作者:賈陽(“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火星車設計者)
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讓創(chuàng)新人才“冒”出來的話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半p減”政策落地后,我們力求研究出一套可推廣的實踐方法,以便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知識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增強青少年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航天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文與早期人類活動關系密切,清代顧炎武也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比欢S著技術的進步,百姓不再需要根據(jù)星空的變化來了解季節(jié)時令、決定耕作時間,光污染甚至讓不少人忽略了頭頂?shù)男强?。因此,重大航天任務的實施,成為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的重要契機,重新喚起青少年對宇宙之美的關注,將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近年來中國航天取得許多重要成果,一次次在浩瀚太空中刷新“中國高度”,青少年也從一幅幅來自蒼穹的圖片中感受到祖國的發(fā)展以及科技的魅力,使相關科普實踐取得實效。例如航天員王亞平在太空講授微重力條件下物體運動規(guī)律等內(nèi)容的課程,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2016年起,中國宇航學會分批認定數(shù)十所航天特色學校,以此開展大量科普活動,使中小學成為航天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平臺;國家航天局發(fā)起“玉兔號”月球車、“祝融號”火星車等航天器征名活動,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參與……
“雙減”為提高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們應以科普工作經(jīng)驗為基礎,結合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科普的興趣和熱情,使下一代具備追求真理、崇尚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從一本科普書啟航
我出生在東北的一個小縣城,城里有郵局、電影院、書店,還有一條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的小河。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花兩毛錢買了一本叫《太陽系》的書,書中提到一個詞——“光年”。當了解到“光行走一年”的距離,被天文學家用來當作丈量星星間距離的“尺子”時,我被宇宙的廣袤所震撼,從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之后我把能接觸到的天文、航天、科幻類的書都看了,尤其放假的時候,在書店一看就是一下午。自那時起,我就立志要當科學家。初中時,我在報紙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強化了“職業(yè)理想”。后來有幸在航天單位工作,參加過飛船的系統(tǒng)試驗,負責了月球車和火星車的系統(tǒng)設計,到今天已經(jīng)工作了26個年頭。
曾經(jīng)有人問我“這個工作感覺怎么樣”,我回答說“金不換”。青年時候有夢想,成長過程中有機會和能力把握前進的方向,最后把夢想與工作結合起來,此人生之幸事也!
當“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工作三個月的時候,我在微信中寫道:“有一種東西叫作工作,有一種東西叫作事業(yè);有一種東西叫作興趣,有一種東西叫作情懷。”我很慶幸自己對科學產(chǎn)生了偏愛,并且能夠通過大量閱讀,在那些探索宇宙奧秘、破解自然密碼的文字間,找到一顆逐夢科研的種子。
回想前段時間,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面臨一個問題——“雙減”后的第一個寒假怎么過?其實在我看來,興趣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yǎng)料。家長平時可以多為孩子講述科學故事、鼓勵孩子多接觸趣味科普內(nèi)容,有助于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拓寬科學視野,啟迪創(chuàng)新思維。到了周末和寒暑假,家長還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科普資源,帶孩子到科技館等社會服務機構參觀學習,自然就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厚植“興趣”土壤
為了厚植“興趣”土壤,我在科研工作之余,開展了大量科普活動,包括到大中小學講授航天基本知識,介紹月球車、火星車研制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學作演講,結束后有個女生跑過來和我握手。她表示自己在七年前聽了我的科普講座,決定報考航天相關專業(yè),現(xiàn)在正在讀碩士研究生。她這幾句話,成為我繼續(xù)努力做好科普工作的莫大動力。
當然也有一次,一位同學舉手問:“老師,別說您說的這些我聽不懂,就是聽懂了,有啥用?”我當時愣在那里,好長時間沒有想出來怎么回答。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也很大。
我逐漸認識到,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的時代,孩子們接觸科技很容易??上驳氖?,他們不僅具有更強的傳遞和接收信息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不弱,所以激發(fā)同學們產(chǎn)生進一步了解航天、了解科學的內(nèi)在動力,進而將動力轉換為創(chuàng)造力,比單純解釋明白幾個知識點更重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吸引學生親近科學,需要科普人運用生動真實的情境,促進孩子們主動、深入地探究和理解科學知識。通常來說,借助一些實驗裝置,能讓科普取得“眼見為實”的效果。比如我們會使用“云室”模擬裝置,讓地球上看不見摸不著的“宇宙射線”現(xiàn)形,當孩子們直觀了解到磁場和大氣層對地球的保護作用,便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和宇宙奧秘多一分認識。
常年活躍在科普一線,我發(fā)現(xiàn)科普不僅能幫助青少年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還能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像剛過去的寒假,各地紛紛出臺多項服務,豐富學生假期生活,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土壤。有學生表示,假期參加講座和體驗等一系列活動后,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在無形之中養(yǎng)成了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能力。例如我們之前通過高溫實驗,向孩子們展示氣凝膠材料神奇的隔溫效果,這個“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激發(fā)了他們好奇心,很多孩子之后還積極了解氣凝膠在航天和民用領域的使用場景,并大開腦洞暢想它未來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曾經(jīng)有位學生在科普活動結束后來信說:“迷茫了很久,這次我終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漫漫人生路,能乘著科學的翅膀,在探索生命的旅程中收獲關于未知的答案,是多幸運的一件事。很多人在這過程中,能夠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事物的認知體系,形成獨特觀點,這或許也是科學普及的意義所在。
參加校外“體驗課”
“雙減”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保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能力,我感覺機會來了,如果能把航天科普工作轉化成一堂別開生面的“體驗課”,相信是個吸引更多青少年關注的好機會。于是,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我還參與策劃了中國科協(xié)攜手央視頻出品的《多YOUNG科學夜》,在節(jié)目策劃過程中,我積極分享心得,后來,我謹慎地提出“在火星過新年”這樣一個主題,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特別是“祝融號”火星車在神秘紅色星球上開展的探測,與青少年關心的未來結合起來。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不同于側重傳統(tǒng)知識的教學課程,看著舞臺下孩子們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仿佛看見了自己小時候。
因此,如果你問我假期怎么過,我的回答是:不如以興趣為舟,徜徉科學海洋。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2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江蘇海門“3元理發(fā)哥“ :20年如一日不漲價
- 江蘇早春小麥苗情向好 生長速度普遍較快
- 人民日報:江蘇免費救治西藏自治區(qū)先天性心臟病兒童
- 南京鼓樓:人才驛站成“為企服務直通車”
- 南京中小學課后服務啟動 學生參與率超95%
- 2月21日江蘇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2例 3例由無癥狀轉為確診
- 《天津市民政事業(yè)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出爐 “老有所養(yǎng)”將會有更多答案
- 天津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局讓企業(yè)在環(huán)保提標改造中受益
- 天津市會同結對地區(qū) 打造121個“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
- 天津:城鎮(zhèn)居民小區(qū)“智慧大腦”今年“全覆蓋”